最近一段时间,发现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在向拼多多“低头”了。有朋友甚至感慨:以前觉得拼多多都是“村里人”用的,没想到现在自己也用上了,不是因为别的,而是因为同样的东西,拼多多更便宜还包邮。
数据也印证了向拼多多“低头”的用户在不断扩充。11月20日,拼多多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截至2019年9月30日,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5.363亿,较去年同期净增1.508亿,较上一季度劲增5310万,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长。
但与此同时,关于拼多多的非议也没有停止。就在拼多多发布三季报后,国盛证券发布一份题为“拼多多或火不过三年”的报告,并直接给出减持的评级结果。
报告认为,电商用渠道连接消费者与商家,拼多多在其中创造的真实价值非常有限,主要有四大原因:
从商品上来看,拼多多的商品阿里、京东都有,成本并未降低,C2M竞争力最弱。
从渠道上来看,商家在拼多多卖货渠道成本高于阿里、京东,多相补贴吸引了商家;随着拼多多流量及物流成本上升,拼多多平台上商家的利润率将变得更低甚至无法盈利。
从用户方面来看,实为补贴出的“便宜”而来,真实价值缺失用户留存困难。所谓“下沉市场”并没有很多电商尚未开发的空白用户,市场对其潜力存在高估。
从行业方面来看,拼多多的传统模式下空间有限,电商市场转向价值驱动。未来中国电商市场,将更加注重成本效率的提升。
针对这份报告,一些券商也提出了质疑,并直指此看空报告为当天私密群里“最大的笑料来源”。另外,据《电商报》报道,还有券商组织了一场闭门调研会,请来了国内某零食快消品的高管进行了解读。
在当天的调研会上,我们终于从平台商家那里得到了“同样的东西,为什么拼多多不仅便宜还包邮”的答案。而这一答案或许可以解释“拼多多或火不过三年”的报告为何是“笑料”。
之前,有业内人士曾分析称,拼多多的模式是采用低价团购,盈利模式就是跑量,尤其是在农副产品这块最明显,很多商家都有一手货源,直接连接货源地,而且平台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。这样一来,拼多多的商品价格自然就很低,他们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子。
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,但从这位零食快消品高管口中我们了解到,即便是同样的商品,在不同平台价格也有差别,这是因为不同平台的成本不一样。
据悉,商家在平台上卖东西,成本主要包含三大块:生产、物流和销售。在生产成本方面,主要拼的是供应链,看商家能在原材料上省多少,怎么跟供应商谈判,而零食这一块,各大电商平台商家在生产成本上基本都一样。
在物流方面,因为拼多多一件都包邮,所以物流成本自然是高出一些,大概是高出5%。但相对物流成本,销售成本才是大头,因为它占了总成本的30%左右。
据该高管介绍,品牌的销售成本包括两方面:一是销售费用,占比15%,用于产品给消费者的降价折扣;二是行销费用占比15%,用于购买广告流量及赠品发放等。这两方面费用一般都是直接打包进入品牌商的年度预算框架内。
从该高管的讲述来看,其实理论上讲,商家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打85折,但是由于不同平台的行销费用不同,这就决定了商家到底是打85折,还是在这前后浮动。在有些平台,15%的行销费用不够用,因此就只能挤占打折的空间,只能打9折或者95折。
但是在拼多多,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流量分发机制,买广告还不如直接降价更有效,所以行销费用花不完。这样的话,虽然在拼多多物流成本高了5%,但是行销成本却很少,因此总体算下来成本还是降低了。那么,这部分的钱可以让利给消费者的空间了,因此消费者会觉得拼多多上的东西便宜,可以打到8折甚至75折。
这还没算完,电商平台给商家提供了交易的平台肯定要收佣金的,而拼多多收取的佣金相比其他平台低。这样一来,给消费者的让利空间就更大了。
简而言之,同样的东西,拼多多为什么便宜呢?那是因为商家不用花钱买流量,不用去花钱买广告位,而是把省下来的钱用来降价让利给消费者了。
推荐阅读: